《田園有情總是詩》
葉發原的「皮塑」藝術
(黃怡然)
一個艷陽高照的夏日午後,為了充分地利用旅途上的時間,
乃決定搭乘自強號列車南下。 炙熱的驕陽,在天空中賣力演出, 縱然到台北火車站,只是短短的路程,已足夠讓人揮汗頻頻,大 感難以消受。直至進了火車站,情況總算稍有好轉,卻仍覺悉熱不已。就在此時,不經意的發現,在入口處旁的藝廊上,中央一方石柱,
懸掛著一幅展出作品。高約四尺左右,背景為一片竹籬, 參差的竹枝,閃耀著修竹特有的斑剝色澤,由竹籬上方斜斜向下 攀伸著幾莖蔓藤鮮艷欲滴的掌形葉片,三三兩兩繞枝而佈,
或面陽、或捲曲、或老葉、或新綠,各有曼妙。而葉影婆娑間點點 綴綴地幾朵黃色小花,猶如仙女飛舞,神態嬌俏。而更令人眼睛一亮的, 是在葉蔓之間,居然沉沉的垂掛著二顆苦瓜,像極白玉,
觀其飽實的瓜型,彷復方自田園鮮摘一般,令人觀之暑意全消。 凝神處,猛不妨有人拍了我的肩膀一下,回頭看,是一慈祥的老人家, 瞧他神情,想必已在此觀賞許久,他說:
「小姐,你瞧那上面的金龜子!看起來跟真的一模一樣。」 一聽不覺莞薾,眼前的皮塑維妙維肖,真假難辨,除了憑自己眼力外, 不禁好奇地想知道,到底創作者是誰?
回歸田園的創作情懷游目四望,才發覺原來是文建會邀請展出的作品,受邀者是本屆「民族工藝獎」
一等獎的葉發原其系列作品之「田園組曲」,而方才的那幅作品則為其得意傑作 ─瓜瓞連綿三連作之一;無怪乎無論是白瓜、綠葉、修竹、甲蟲,均是色彩鮮明,
形態生動。自其作品可揣思農村情趣,於樸實中有真意,令人恍若撞進了一個意外 的田園天堂。強調「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的思考精髓,文化的背景自也陶塑出獨特的藝術理念,
尤其是對大自然的尊敬與禮讚,進而演變出不同景觀的創作空間,以文學的風格來論, 王維喜以田園景觀入詩文;於建築方面,唐宋流行將田野融入庭園;到明末,
則更具體的引水移山入園林;凡此種種,均顯示中國人對大自然的孺慕之情!時至今日,中國「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觀念,仍可由建築、藝術、繪畫及
音樂等創作的表現上窺見些許痕跡,尤其這數年來本土的、回歸自然的風潮漸熾, 重觀中國老傳統的反省,令諸多藝術工作者找到了他們創作的根。
獨行踽踽,創作過程艱辛備嚐發現葉發原的作品是個意外,但他卻現葉發原的作品是個意外,但他卻在皮塑
的堂奧裡耕耘了許久,而且其創作藝術的聲譽早令同好嘖稱譽,然對於他那 雙巧手,及慧思靈心的觀察,不禁充滿了好奇,於是在一個風和日麗的午后,
於一家雅緻的咖啡屋內,我終於可以與這位皮塑藝術家侃侃而談。謙稱自小生長在鄉下的「庄腳囝仔」。在一次偶然地觀賞皮雕展後,竟瘋狂而
摯意的選擇了皮塑藝術創作,且毫不猶疑的辭去原有的工作。當時憑藉的只是一時的衝動和傻勁,如今回憶起來,對於當時的那股堅持亦難以解釋。
當然過程中他曾經歷創作的瓶頸,又必須自己獨力來面對種種磨力來面對種種磨難, 的確艱辛備嚐。但當問及,如果有機會讓他重做選擇的話,他是否還會進入皮塑這個領域。「當然!我仍會做相同的決定:」葉發原非常堅定地點著頭,這份執著也令初次
與他會面的我,深深感動。啜飲一口香醇的咖啡,葉發原跌入往事的回憶裡,原來,小時候的葉發原家境貧困, 且當時風氣節儉,故不論是元宵節的紙燈籠、放學後的泥玩偶、課堂中的木陀螺,
都是他自己動手完成的。這足以說明當地接觸到富有鄉土特質的皮雕展時, 童年那幾乎被遺忘的記憶與渴念,有若海潮般排山倒海地一發不可收拾,
也激勵他走上藝術創作這條不歸路。
「玩皮」不悔,開發「皮塑」親觀
「皮塑」顧名思義即是以皮革(通常是牛皮),為基本素材的一種創作藝諭。 由於皮革富有相當優良的親和性及延展性,不同於一般森冷僵硬的木石鐵鋼,
也因之可表達出一股獨具的創作情調,,最適宜作為「具生命景觀質性」的創作素材。通常皮塑的製作方法是先選定主題,裁定所需的份量,然後再加生軟化。
軟化之後、牛皮會慢慢乾燥變硬,而所有需要的拉捏、擠壓、鑽刮、揉扭、推頂、 雕鑽等,都需在這短短的時間中一氣呵成,不可以稍有疏忽,否則只有報廢,從頭過。
由於可利用的僅有四個小時,因此技術的純熟與否便成為對創作者的考驗。由於難以忘懷童年的記憶,葉發原在一九九二年推出的「螳螂系列」,
以其無限的喜感揉合想像力,將「螳螂」以擬人化的方式來表達其創作風格, 而不論是下棋、打球,甚至迎娶、交響樂團等,件件生趣盎然,意興橫飛,令人觀之莞薾。
回溯這段「玩皮」的創作生涯,自對皮革的質性從一無所知,到捏、揉自如, 除了過程的艱辛之外,更他感悟到,凡事必須全力以赴才能擁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葉發原的作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作品有如大地行吟般的優雅怡然, 觀之更有一種意猶未盡的回甘之情,頗堪玩味。對於皮塑藝術的文獻記載,史書中只見鳳毛麟角,據傳周朝有製物雕塑成品的紀錄,
但迄今未見實物,而這也是從事皮塑藝術者必須克服的難題,因為無法偣前人的餘蔭出發, 而必須自己找出創作的途徑,葉發原自是經過了這段過程。
執著不懈,與自己的耐力拔河獨自摸索總是辛苦的,除創作經驗因沒有傳承而空白之外,葉發原亦經歷了阮囊蕭澀,
難以渡日的困境。當他潛力創作三年,卻無法賣出其中任一件作品時,恁憑誰也會有 壯志難酬之慨。所幸在這最困苦之際,國畫前輩呂聰允的一句「從事藝諭創作,要成就
就一定要專業。」,讓在十字路口徘徊的他,勇往直前。葉發原自勉,要拿出馬拉松長跑精神,要拿出馬拉松長跑的精神,將皮塑創作與自己 的毅力、耐力拔河,不達目的,絕不退縮,有了如此的堅持,
葉發原便毫不後悔地往前衝了。與自己的毅力與耐力競賽,在一九九四年文建會主辦的「民族工藝獎」, 葉發原的作品奪得了懸缺二年的「一等獎」,得獎的作品便是三連作」。
而這個肯定,卻是他默默奮鬥了十年後的成果,漫長的歲月,獨步而來, 想必是艱苦備嚐,葉發原作品的成就得來並非偶然。 音樂家巴哈曾說過:「藝術的世界,無須解析,藉由藝術,心靈與心靈便做最好的溝通。」
來自田園的葉發原,其皮塑創作真意自然,題材更是信手拈來, 舉凡日常飲食中的蝦、蟹、魷魚、瓜果菜蔬,乃至田園的昆蟲, 如:蜻蜓、草蟲,於他的手中,藉助獨到且特殊處理的牛皮,
而能表達出田園萬籟的扭趣與真實。觀賞葉發原的作品,無論是羽翼脈絡分明的蜻蜓翅膀, 或是螃蟹大鉗上的細毛,均栩栩如生,至斯,不由得大讚創作者其靈思巧心,
以及對大自然萬觀察之細微。
吟詠自然,創作熱情不輟藝術無法與生活分離,而創作者更需要掌聲與收藏者的支持,在國人生活日漸優渥的今天,
藉助些許的投資與收藏,不僅豐實了自己生活的空間,更可於無形中幫助一些獨行踽踽的創 作者,即令是冠上藝術投資理則的心情,亦可以為台灣這片藝術花圃,略盡棉薄的心力。葉發原以十年的時光,在藝術花海中,有了屬於自己的「品牌」,當然若以他壯年之姿,
未來作品發展的情潛力必更不凡,我在溽暑的午后無意間發現了這塊瑰寶,有幸與之暢談, 分享了他的來時路,以及聆聽了一顆為創作熾熱的心靈,感覺有若浸泳在他的情懷裡,
而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對皮塑藝術的熱情。 一午的訪談,足堪「興」、「觀」、「群」、「歎」,這是詩經中對於文學作品之吟詠, 我亦以這數字送與葉發原,感激他為藝術的花園增添如許豐盛的苗圃,也願他未來的創作
更欣欣向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