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之外的創意》


小小藝術家---皮雕篇 

(陳素華•于魯光)

按一下可觀看瓜瓞綿延三連作

  皮雕多用進口材質皮雕藝術起源於歐洲,墮後傳至美洲,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再引進日本。 而台灣不論使用工具、材料、或資訊皆來自日本。 專業皮革藝術家葉發原表示,在台灣,皮雕已有十幾年的歷史了, 而至近十年才有人從事並推廣皮革藝術。因一般女性學習者, 多以身上配戴的飾物為主,再加上中國人篤信佛教,牛隻養得少, 所以皮革創作時用的皮革,皆需仰賴進口。 而一般運用皮革來事創作,即統稱為皮雕。但細分的話, 可將在皮革上雕出凹凸不同層次的平面作品稱皮雕; 皮塑即為運用皮革的延展性及可塑性,塑造的立體作品。

按一下可觀看瓜瓞綿延三連作

  皮雕的革度在畫平面圖 依照皮雕的創作難易,葉發原將它分成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平面作品為主, 最普遍的為壁畫;第二階段即為立體造型的作品,譬如昆蟲、瓜果類。 在製作程序上,第一階段的創作較好控制,重點在於雕工之美。 首先,將圖案畫在描圖紙上,然後在皮上描繪完成,再利用雕刻刀刻出 基本的輪廓、線條,且可使用壓花或打邊工具,敲打出凹凸不同層次的效果。 最後再以壓花或打邊過的刻痕;接著以皮革專用染料(酒精性或壓克力染料皆可)上色。 若不上色的話,經過表面處理後,更可保持皮二革本身的特性。 而若創作立體作品,則製作過程較複雜。「立體皮雕創作的難度,在於畫平面圖。」 葉發原說,如何將立體作品攤平,然後畫出精準的平面圖, 對於作品的好壞有極大的決定因素。所以剛開始畫平面圖時, 往往需經過反覆幾次的修改才能成功。 一般來說,立體作品運用到雕刻刀的機會較少,大多用擠壓、揉造成型, 或用既密的模型(大多以紙黏土、石膏、或玻璃纖維來做) 直接做人、牛、羊……等作品。至於如何做立體造型的皮雕呢?首先,依舊用描圖紙畫圖,然後把皮革打濕, 直接將圖用鉛筆描繪上去,再裁剪下來。接著將裁剪邊綠削薄,以利黏合。 並繼續加水軟化,成形後,便以硬化劑定型(約需四小時)。緊接著,用強力膠或樹魯將削薄的邊黏合,隔天完全風乾後再上色 (用塗或噴的方式皆可),丕以皮革保養乳液做好保護處理。

按一下可觀看瓜瓞綿延三連作

  牛皮質佳、豬皮粗獷目前,皮雕運用的範圍極廣,除了實用性的作品外,在藝術創作上也頗有成績。 譬如葉發原創作的一系列田園作品,發展出獨特的風格和意境,為皮雕藝術寫下精彩的一頁。 而皮雕藝術逐受青睞,口從皮雕工藝教室的設立看出端倪。 「皮革工藝誼會」更積極推廣,所以皮革專業材料店林立, 單是皮雕工具就發展出四百多種樣式,但實際運用時,則僅需十種左右。 一般來皮雕創作時,必須有一些必備用品: (1)塑膠墊板。以便打洞時,不致敲打至桌面; (2)木槌。即壓花工具或打邊工具。兩者的功用相同,惟壓花工具可打出花、葉圖案; (3)剪刀。可剪皮革、線條等; (4)強力膠或樹脂; (5)雕刻刀; (6)鉛筆; (7)描圖紙; (8)壓擦器; (9)皮革專用染料; (10)硬化劑及皮革保養乳液等。 而在材質的選擇上,以豬皮、牛皮使用最普遍。 豬皮大多運用在皮包、皮帶……等實用作品時,其毛細孔大,較為粗糙, 可展現粗獷美:牛皮則質感佳、易染色,多用在藝術創作上。 而不論是豬皮或牛皮的生皮,大多只運用在創作昆蟲翅膀、燈罩時,展現透明效果。

按一下可觀看瓜瓞綿延三連作

  工具書是初學者創作竅門「若非從事專業創作,則不一定需備有皮雕基礎。」葉發原說,每個人皆有自己的美感, 再配合色彩和縫線等,即可創作造另一種皮雕藝術。 而做螃蟹、螳螂、蜻蜓……等昆蟲或任何生物,必須預先搜集圖片並觀察自然生態, 以避免差異過大。另外立體作品也未必皆有模型可茲依循,譬如,螃蟹的腳有許多支節, 必須先單隻完成後再組合。當然,對用模型的作品,多半也會表現的較精緻。皮雕創作還有一項特色,即色彩只能當點綴,以保有皮革原色為主。 如此一來,經久除了皮臺身變深、變淺之外,便少有褪色之虞。 而若想做獨具風格的皮雕作品,對初學者來說,工具書是創作的竅門, 多花些時間研究和資料搜集,讓自己作品的構圖與造型有別於他人, 配合竹子、原木……等週邊資源,便能創造皮革在實用之外的創意。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