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至七十年代 說實在的,十年前臺灣的皮革藝術發展,多僅於皮雕,而且皮雕多重在實用性皮包、皮帶、書報筒等,鮮有裝飾性的作品。 因此,在跟施素芳老師學了三個多月的皮雕後,我就強烈的想將皮藝創作,從實用性的地位,轉換為裝飾性的藝術品。 但在國內有關這些的方面書籍,資料都不多,我就買了許多歐、美、日的皮藝創作的工具書,由於歐美國家大量食用牛肉的原因,相對的,牛皮藝術也跟著發答起來,他們在皮革上的彩繪,雕刻相當豐富,提供我相當多的創作靈感。

從小對繪畫的興趣,加上拜師所學的皮雕技術,我開始嘗試皮朔的創作,皮雕只是在皮革上做平面的雕刻,而皮朔則是進一步利用皮的黏合、伸展特性、加水軟化,以模型捏朔出各種不同的造型,難度更高。 在獨自摸索的過程中,由於經驗不足,經常向 皮塑名家詹繆淼先生請益,關於皮朔創作的竅門,整體設計以及色澤的掌握等等,此外,只要是皮藝藝術的展覽,我一定前往,細細推敲出每位名家的作品。 在不斷的推敲摸索研究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作品風格的樹立,正是一位創作者藝術生命的源頭與成功的要件。從早期(民國75年)初試的魷魚系列、龍蝦系列,一直到民國78年的螃蟹系列,我才確定了自己的創作特色,而且也在臺灣皮朔藝術領域中嶄露頭角。

 

創作階段一 

民國75年皮雕處女展 台灣新生畫廊

此時雕製的成品,大致可分兩種,一種是保留皮革原有質感,染色時以明、暗、深、淺、的道理,來表現投影效果。另外一種為所謂的立體皮朔,所雕塑的飛禽、走獸、游魚、花卉、人物造型、質感、色彩均維妙維肖,有一條章魚活生生似的,亦有兩條魷魚乾幾可亂真,而顯現了如雙雁戲水、夏荷、百駿圖……明顯表現出國畫的景物,立體的作品如龍蝦、古箏、吉他、小提琴……等,依實物大小做出立體的雕作。 此次展出是以「平面」精緻皮雕及潑墨渲染為主題,充分展現皮雕技藝上紮實的基本功。

創作階段二

民國78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螃蟹系列

螃蟹系列的創作,最初創作靈感,是逛士林夜市時,看到紅咚咚的一攤螃蟹,三隻賣五十元,便宜又好吃。買回家當標本,先試做了幾隻;以後又陸續到北海岸野柳一帶做生態採集,愈作愈勤,也做出了心得。 以「螃蟹系列」為主題的作品栩栩如生,活潑生動的螃蟹,無論是從魚蟹悄悄探頭的小毛蟹,或是在原木砂堆行走的小族蟹群,抑或蒸熟鮮紅的紅蟹。每一隻都威風八面,橫行萬里。這就是利用巧妙的技藝,將靜態的牛皮注入了生動與傳神,讓人感覺到一種源自作品的生命力泉湧而出。

創作階段三

民國81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田園系列草蟲組曲

我的創作理念一直都很鄉土化,很生活化。童年記憶裡,大溪的一草一木、昆蟲魚鳥個個鮮蹦活跳的神態,經常浮現在腦海裡,於是,田園系列成為我另一個創作主題。 用皮革的延展性和可染、可捏的特性。取材桃園大溪老家栽植的蔬果,做成永久觀賞的藝術品。例如苦瓜藤上的七星瓢蟲、菜葉上的鍬形蟲,一刀一鑿都經過解剖分析,製作逼真;連蟲隻的體積大小,都跟真品一樣。從菜蔬瓜果,及搭配其間的草蟲﹝如蜻蜓、天牛、蟬、瓢蟲等﹞皆是新嘗試。這種將田園瓜果葉蟲等生態栩栩如生的表現出來,是我國皮塑界之創舉。另外,由於螳螂的尾翅極像燕尾服,因此引起我的巧思,於是將其中的「螳螂系列」揉合想像力,加以擬人化,表現出螳螂娶親、打高爾夫球、下圍棋、打陀螺,甚至組成田園交響樂團、搖滾歌手。這樣的創作題材在我國尚屬首見。

 

創作階段四

民國86年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螞蟻系列

我在多年前即鍾情於螞蟻的認真賣力,分工合作又團結的特性,就決定將這份協力、肯拼、勤勞的精神表達出來,透過螞蟻的世界,勤奮的社會大眾,於是有協力推動的「亞太營運中心」、「小而勤」等作品來表達人類社會勤奮的面貌,用精雕寫實的皮藝技法呈現出花木蟲蟻靈動的姿態及充滿野趣的生命力。同時我也寄情群蟻,以擬人化的反思讓螞蟻化成親子說故事、共同讀書、背靠背各自讀書的溫馨動人畫面。在追求作品素材整體性的努力上,我絞盡腦汁巧妙地運作了生皮皮粉,一點一滴細心推砌,塑造出意趣逼真的配件,如方糖、米粒、西瓜等,它所表現出來的透明感,晶瑩欲滴的鮮度,令人垂涎。此可謂皮塑藝術表現挔素材上,另一項成功的嘗試和創新。

 

回上一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