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本源家族的歷史
林氏家族來台後的變遷情形大致如下:
乾隆四十三年:林應寅自漳州渡海來台,住於新莊
嘉慶年間 :林家遷至大嵙崁(今桃園大溪)
道光二十七年:林本源家族在崁仔腳建弼益館
咸豊三年 :林家遷居板橋,建三落大厝
光緒十四年 ;開始興建五落大厝
光緒十九年 :園林興建完
光緒二十一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林家內渡廈門
先祖林應寅來台
先祖林應寅定居新莊 大約二百二十多年前,福建省漳州府龍溪縣的林應寅,在乾隆四十三年(西元1778年)渡海來臺尋求發展。
林應寅來臺後首先到達今日的新莊,他見新莊市街繁榮,因此在此定居下來。因他略懂文墨,所以就開了一間私塾,作為謀生依據。
林平侯販米鹽致富
林應寅有子三人,次子即林平侯,於十六歲時來台尋父,並在鄰居鄭谷的米店幫忙。因林平侯生性純樸勤勞,善於書算,獲東家鄭谷的賞識;數年後,以資金幫助林平侯自立商號。
林平侯經營米、鹽生意,因經營有方,數年後累積不少財富。有了資金之後,林平侯首先與竹塹(今新竹)的林紹賢合辦全台鹽務和南北船運;當時,賣鹽是政府專賣的事業,鹽商擁有專利權,林平侯與林紹賢從事鹽務,獲取鉅額利潤;二人進而從事大陸近海貿易,不到二十年間,林平侯一躍而成全台鉅富。
林平侯富甲一方後,便以捐納求官。歷任同知、通判、知縣等各項官職,卓有政聲。嘉慶二十一年,因病請辭離開官場回到台灣。
林平侯平日頗為熱心公益,譬如道光年間,興築新竹城牆、鳳山城牆、孔廟時,皆曾大力捐款;平亂、助餉亦從不落人後。
移居大溪
返台後的林平侯以林安邦之名,在擺接堡崁頂莊購置水田從事拓墾,並收購土地、埤圳、水權,積極經營產業。當時,淡水地區漳泉械鬥極為嚴重,林平侯雖曾挺身而出排解紛爭,郤無結果;而新莊地居要衝又是貿易樞紐,常成為漳、泉兩族必爭之地。為避騷擾,林平侯就在嘉慶二十四年(西元1819年)移居大嵙崁(今桃園大溪)。
林家在此投下鉅資從事墾殖事業,經營範圍廣達今台北、新莊、大溪,甚至宜蘭一帶;他並以過去的經驗續繼經營米、鹽的生意,林家產業在此又開創了一個新局面。
遷居板橋
道光二十七年,林平候之子國華、國芳,在板橋建租館名「弼益館」,是林家在板橋建宅第之始。林家在大嵙崁一面招佃開墾,一面經營米、鹽,原可就此安居樂業。所以再遷居板橋是因大嵙崁地居內山,交通不便且有泰雅族原住民的紛擾,於是舉家遷往板橋。移居板橋後,為了安頓眷屬,於是先建三落大厝,其餘各項建築後來也陸續建造起來。
林家對板橋的貢獻
林家遷居板橋後,對板橋有不少的建設,包括:板橋城牆、接雲寺、大觀書社
林本源家族
林平侯有子五人分掌飲、水、本、思、源五記(記就是商號),其中三子國華及五子國芳,兄弟不僅感情融洽,而且同產共居。因此「本源」二字便成為林氏家族的代稱。
國華育有二子,長子維讓、次子維源;林家在維讓、維源時期達到全盛時期。不僅各地設有租館,且擁有私兵數百名。光緒年間,清廷任林維源為臺灣墾務大臣,此時,林家也做了不少急功好義的事,如捐款平亂、濟災、協助海防、督辦臺北建城,又與劉銘傳私交甚篤,歷任撫墾幫辦大臣、鐵路協辦大臣、太僕侍正卿及侍郎等各項官職。三落大厝在此時也被封為「光祿第」。為了新的官職,維源於光緒十四年及十九年,先後建成五落大厝及花園作為邸所。光緒二十一年日人據台後,林家內渡廈門,僅留管事林克成代管林家在台產業。